为什么是改革而不是革命?为什么是倡议而不是要求?为什么改革的诉求应立足于民众的具体利益?

大学文青时代,在qq空间转载过韩寒的一篇《谈革命》。今天的眼光这篇文章,已然发现内容实在是幼稚。不过也可见20年前,我们曾经有过多么宽松的言论尺度。

估计以我懒散的写作进度,谈到民主的实质、保守主义的思维方式、宽容的来源和正和博弈的社会秩序的来完美解答这几个问题的时候,多半会错过今年的六四。所以决定在逻辑上跳跃一把,谈谈我的理解。

基于对自发秩序的推崇以及对社会领域任何理论的不信任,社会领域的变革,宜渐进而不是激进,制度层面上,少以革命突进的方式去构建,因为失败的成本过于巨大。改革的成本则低很多。

从可能性上看,改革和革命的成功率,上帝才说得清楚(为何人们不能承认自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缺乏预测能力的?实在是看厌了无意义的争论。)。当然应该选择成本低的方式开展社会变革。毕竟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没有人期待着战争和杀戮。

另外,随着中共政权经济上面临的困境,改革的诉求和革命的诉求必然是存在。完全不用担心民意基础是否存在的问题。只是需要逐步凝聚共识。

总有人抱怨国人的冷漠和自私。可我们都知道八九年,市民和学生同时走上街头。显然,热血和正义感,从来就不会消失,只是被压制。中国社会的变革,除了必然出现的民众抗争,也离不开极权政府经济上面临困境。而且这二个因素同时来看,经济面临的困境才是主因,它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众抗争。“平庸之恶”从来就是一个过于激进的概念,把社会变革归咎于民众的抗争这样的逻辑是无法说服我的。我理解的中国目前出现的“平庸之恶”,只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选择,面临着高压的生存环境,面临世体系化的赛博极权,人们反抗或者独自反抗的勇气出自哪里呢?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死或者失去自由而被囚禁能有什么意义。人,只有自由地活着才能创造价值。不要再出现彭立发这样的勇士了。他的精神可嘉,但并不值得表扬。我希望这样的英雄能活着出来,加入我们。

现阶段,改革和革命势力手上根本没有筹码上桌参与博弈。“倡议”表达的是一种民意,是聚焦共同利益凝聚共识的手段,也是对当局优势地位的承认,这并不是放低姿态,而是尊重现实。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做的就只有这么多。需要的筹码,我们需要慢慢去积累。人的寿命和社会的变革所需要的时间比起来,不值一提,在我们不知道我们行为的结果的情况下,保持一份耐心是应该的。

有识之士,以自己的方式去推动社会的变革,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包含了最后民主转型的可能,不能被否定掉。但如果每天沉迷于“end ccp”、“take down Xi jinping”,这样不着边际的口号,就属实是浪费感情了。民众的切身利益,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里,在不清不楚的预制菜和地沟油里,在有悖人伦的器官捐献,在税收式的养老医疗保险里,在洗脑式的党化教育里。我们能做的显然很多。只有强调民众的切身利益,才可能能给中共当局造成实际压力,这些普通民众被权力霸占的利益,也是改革的可行方向。所以除了耐心,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务实也是必须的品质。

政治从来就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负责分蛋糕的游戏。真理及其衍生的正义,是不同利益阶层在一次又一次讨价还价的博弈和妥协中不言自明的并集中体现在法律之中,代表整个社会的契约而逐步成型的。对于社会这样的一个复杂体系,各国的在文明坐标上的起点并不同,历史或经验从来就不会给出一个明确路径,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中国的文明转型之路就孕育在我们的务实抗争和适时妥协之中。

〇、哲学导读

什么是哲学?

我的定义是,哲学是对抽象概念的解析。

抽象概念最初就来自直觉,我们的感受。

随着思考的深入,抽象概念被定义,最先以语言的方式表述出来。客观存在里的河流在意识中的投影从此被河流的文字指代。

随着抽象概念的明确,以数学为工具,科学脱胎于哲学诞生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历和经验,也有不同的敏感程度。看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感受。你看到过苹果,在听到一个哲学家描述了苹果的特征之后,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苹果是什么,而且因为你独特的感受,对于苹果,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很可能有更好的表述方式,甚至发现更多苹果的特征。

如果哲学家们说的熊猫概念,你完全没有看见过,那么就记住哲学家说的熊猫的特征:黑白熊。保持着一份怀疑,等你哪一天真看到了熊猫,就会立刻明白哲学家们说的熊猫是什么玩意儿了。这时候,请还是保持一份自信地思考,不要忘记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些关于熊猫的新特征。

举这样的例子,想说的是:

哲学是不需要刻意看论证过程的(千万不要去咬文嚼字),结论重要得多。记住结论,保持着困惑。那些你没感受到个概念,你是无论如何读不明白的。不必花太多力气。而等你保持着漫无目的的思考,顿悟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那个哲学家所描述的概念或理论模型,并不神秘(颇有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真正让人头疼的是人类思维。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请不要迷信“阅读原著”的说法,晦涩的翻译文字远远不如思想史万有引力、小播读书这样的哲普来得有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几千年来,西方的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并没有实质上的创新,他们一直在做的是以认知为变量,解释着同一个存在(这里的存在,包含着意识)。所以请放心大胆地以思考存在和意识为起点,开始自己的哲学之旅—–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做一个世界的观察者,享受人生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