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哲学,领悟和自我克制

黑格尔认为,如果你学习哲学,要么你是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要么你研究的就不是哲学。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攻击斯宾诺莎,他认为弱化了上帝的神格,实属泛神论。
斯宾诺莎究竟说了什么?
他定义了自然神论。他尝试理解真理,绝对真理与上帝在同一位格。
世界是决定论的世界,因果律是普遍的。逻辑的本质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他们未必有最简洁的数学形式。
同时,客观存在或者说绝对真理是不可知的—人们只能掌握相对真理,达成目的。
物自体概念暗示了这一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带着天生的偏见。
理解了真理的这种映射结构,就很容易理解宽容和勇气的来源。
宽容,是因为有一个至高上帝,绝对真理的存在,人类因此有了谦卑感,于是不敢随意评价他人,控制他人。

勇气,和良知 道德有关。他是一种决断,是对恐惧本能的一种克制。即使我们无法掌握因果律,让事态随我们的心意,我们仍然应该凭借善意的本能,良知或道德行事。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的结果是符合上帝的旨意或自然规律的。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想表达的内容之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除了强调道德之外,还有自我实现之意。)

一直强调,阅读哲学需要的是领悟所指,辨别能指。而不要逐字逐句去阅读。舍本逐末不说,还容易走火入魔,成为一个的教条主义者或神棍。
当一些学院派们研究金刚经、道家,搞缘起性空的玄学时,就知道他们根本无法用理性逻辑自洽。
如果学术是为了在儒释道中或某个权威论述找到头绪,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研究神学。
哲学来源于自我,并在自我克制中成型。他以定义为主要手段,构筑模型,是对于自我认知的结构化表达。

关于勇气

技术上说, 勇气来自信念和理性,同样是对自我的一种克制。

人是活在目的之中 追逐价值的。价值可长可短。勇气是舍弃短期价值,追求长期价值的决断。这是理性的勇气。

维特根斯坦提到自己参加一战,并将这段经历称为一种宗教体验。
是的,面对未知的未来,并非总是要做出价值判断才有所决断。
仅仅凭借直觉和良知,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相信命运,并坦然面对命运的波折。
这是对命运的信赖。

这是勇气的另外一种诠释。非理性的勇气。

一个民族缺乏勇气,往往是因为既匮乏认识,也缺乏信仰,只能被囚禁于短期价值和历史轮回之中。
因为短期价值未必与长期价值一致,导致的后果往往是长期价值的丧失。也间接丧失了对于其他可能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