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网上可以找到一篇20年前的网文,叫「当你用辩证法放了一个屁」。结论是辩证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不具备是非判断。

辩证法,只是黑格尔对蒙昧时代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现代式的形而上学式的总结陈词。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抽象:他们对差异和特性往往视而不见,有虚无特性和差异的思维倾向,对共性则十分执着。

抽象意味着蒙昧。意味着不求甚解。意味着可以选定立场,颠倒黑白,掩盖真相。意味着可以假借权威之名获得解释权。意味着彻底的价值虚无。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没错。但语言的分辨率还有进步空间:存在是人们对差异的感知—-“雪盲现象”不正说明,没有差异,人们感知到的就是一片虚无么。

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对差异的分析,因此抽象概念有了定义分类和范畴。语言里的词汇变多,人们意识的维度也趋于丰满。

数学工具是对差异的最本质描述。对于非本质的观念世界,显然也可以直觉感受到概念间的差异性和概念本身内部的复杂性。

康德把这种直观感受,称为”感性杂多”。我则在之前把所有被感知的观念、理念和概念称为”复合维度的差异集合体”。它们无法用数学描述。

中国没有形而上学,只有辩证法形式的儒释道以及中医。黑格尔、马哲让蒙昧文化产生了自己和先进文明有共同语言的错觉。他们似乎没看见即使是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的形式:定义 分类。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求真的起点。也是现象学里本质还原的起点。

世界万物有普遍联系,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变量不会出现在表面现象呈现的共性之中。寻求真理,寻求本质,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严密定义,分类,然后在特性和差异中分析共性(关键变量)。这个往往就是规律的核心区域,也是差异的本质层面的来源。

实然 应然 能然

is-ought problem

盎撒人成为文明的领头羊,总是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大概就得益于他们对于决定论的审慎,并选择在那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坚守信仰。

休谟提出的应然(is)-实然(ought)问题,是经验论的立论基石。

在精神的 观念的领域里,缺乏价值判断,你就只能描述现实,而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对于不可知的,我们就该承认自己的无知。

康德其实也抱着这一理念,并倡导“实践理性”。黑格尔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的思维产生了混乱。以至于罗素在之后冷冷评价“黑格尔几乎都是错的”。

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能然(able)”概念,突出了人的实践意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本身的实践意义可以成为连接实然和应然的桥梁。他进而得出了一个宇宙规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矛盾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通过自我否定自我革命,事物就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螺旋式上升。

他没有否定价值判断,他只是跳过了价值判断,并在实际上虚无掉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既然有了宇宙真理,那么长远来看人们可以为所欲为,还要什么价值判断呢?

工具理性狂热就此萌发。

黑格尔的理论本意是一次反形而上学的创新。

形而上学,就是主张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通过控制变量,找到问题的本质。它是之前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际上也一直是寻求本质的方法。它帮助人们在繁华现象界去伪存真。形而上学并非不知道世界是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的。只是这样的理解,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对于具体事物而言,矛盾也过于抽象。没有数学工具对于本质的揭示,停留于语言的观念上的对立统一,根本不可靠。

实际上,没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没有具体定义分类,也没有办法使用数学工具对客观实在进行最为本质的公式化具象化。理性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媒介。

哲学如果不能转化为数学公式,就仍然没有摆脱非本质的特性。

难怪维特根斯坦会这样理解哲学“哲学不是构建高楼大厦(黑格尔就建立了一座高楼大厦),而是收拾屋子”。

难怪几千年来,哲学家似乎在辩论,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最后谁也无法说服谁。但谁都有他的可取之处。

除了外部控制,精神领域的非本质特性实际上也是自由这一直觉的来源之一。

虽然不雅,但是屎上雕花,是哲思的最佳形容。如果我们的人生不通过实践和思考,自己去定义这坨屎是什么样的花,要么我们接受这坨热腾腾的屎的原样陷入虚无的痛苦。或者欣然接受别人给你拉的一坨屎。

因果律表达的其实也就是逻辑的思维方式。数学函数就是对其的最本质刻画:自变量通过映射变为因变量。人们只有得到了数学工具,才算掌握了实际意义上的规律。而且还要清醒:这个规律只是相对真理。

所以就让决定论观点,停留于数学公式层面吧。这种看似保守的观念,在实际效果上其实是给予了自由最大的尊重。它也许是我们文明从利维坦的废墟上重建的起点。

纯粹的自由

这几天和休谟对话他让我不得不怀疑,自由意志其实只是无信仰者最终形成信仰的过程。

抽象的真和抽象的美根本没有现实意义。

体验和思考让真和美呈现为具体原则并被自我接纳之后,才让个体摆脱迷茫,变得坚定。

换句话说,我们追求的自由意志,得到最终的成品,恰好是一个甘愿受自我价值观和理性支配,不再随心所欲的人。

原本没有本质的人,就此被赋值,得到了定义。

只要那些价值观和理性真的是来源于自我,而不是被外界灌输或者被迫接受的,我们就会认为是自己是自由的。

这就是自由的本意。

神圣意志是如何被直觉到的

我并不相信人格形式上帝的存在,但仍然使用了神圣意志这个宗教色彩浓厚的词汇,指代那个无法形容的至高存在或观念。

请不要去翻阅圣经纠结神圣意志的能指,而是去尝试领悟它的所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理解意识的结构,找到问题的答案。

意识的派生性可以理解为想象力。那些你可以感受到的实在,被认为是现象界的组成。

现象界之外,那些不可感知的,是一片虚无么?如果是一片虚无,人类何以知道得越来越多呢?

正是因为意识能感受到实在的存在,作为相对存在的那些人类不能感受到的世界,被共轭地识别出来了。它们就像实数和虚数的关系一样。

那些未知的观念:因果律及其源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尼采的绝对精神,彼岸,上帝,绝对真理。它们能指的观念在我们意识中的位置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在不同观念模型中,有不同的所指而已。当你承认人类不是全知的,能力是有限的,客观实在之外还有存在的时候。这些观念就应该显现并被定义出来了。

永不满足的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因果律源头进行的追寻,成果颇丰,就像是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这就是“求真”。求真得到的是一系列实在的、有预测能力的逻辑—相对真理。

天马行空的艺术家。无私守护着心爱女人的骑士。恪守欲望的清教徒。文艺复兴带来的启蒙。大宪章带来的王权收缩。则诠释着对美的追求。

求美,得到的是一系列的观念和理念。没有逻辑可言。显示了对不可知领域的敬畏之心。

抽象导致极端

关于抽象概念导致极端的例子,

其实很容易找我们习惯宽泛地使用好坏 善恶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极端,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如果我们考虑的是 他是否诚实,行为是否侵犯了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他是否尊重了契约,是否勇敢,是否有暴力倾向这些具体项目时,我们对人的理解就会出现不错的纵深,就不会对他人轻易下结论了。

我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宽容和和解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观念,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那种抽象的评价是否会一直在包庇我们文明中的邪恶 并嘲笑了那些高贵的灵魂呢?

某种程度上说,抽象概念是思想上的邪恶之源。它的存在和滥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缺乏思考、欠缺文明。抽象概念的受众们,也是利维坦的基本盘。他们很容易被操控 煽动,并陷入极端。是未来潜在的祸根。

相比于好和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对恶和坏的思考重要得多。毕竟我们对人的要求最低标准就是不要作恶,影响他人和公众。在利维坦生活的四十年,我体验到的最广泛的恶,就是随意施加于他人的支配。

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这其实是个顺其自然的事。真的不需要强迫。

还是那句,人永远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不该把知行合一,庸俗得理解为 践行思想。首先你要追求良知,倾听内心的选择,一步一步达到逻辑上的自洽。才能帮助你确信你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做的选择是合乎自由意志的。否则,决定前三思,犹豫无法决断,甚至选择违背意愿,是个正常现象。

中国人一提修行,就意味着与世无争,自我欺骗。最终让抽象的世界,更为抽象。

明明自己不开心,却告诉自己别内耗,而不是去找深层次的原因。

1.实际上,自己的感觉 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思考是你能唯一拿到的分析材料。一定要相信自己。而不是迷信权威。

2 108个院士,3个中医出身;创新能力为0的科研体系。文科充斥着决定论思维 以阅读代替思考的陋习。理工科则多是重复劳动的技术工。我们完全没必要被专家的头衔给吓唬到。

3 你能全身心投入思考的领域,一定来源于你的兴趣。追随兴趣,才能坚持到底。

你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王阳明”致良知”,而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获得乐趣。 其实就是追求那些“自我实现”的目标。

这方面,马斯洛更有发言权。 ——–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