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 应然 能然

is-ought problem

盎撒人成为文明的领头羊,总是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大概就得益于他们对于决定论的审慎,并选择在那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坚守信仰。

休谟提出的应然(is)-实然(ought)问题,是经验论的立论基石。

在精神的 观念的领域里,缺乏价值判断,你就只能描述现实,而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对于不可知的,我们就该承认自己的无知。

康德其实也抱着这一理念,并倡导“实践理性”。黑格尔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的思维产生了混乱。以至于罗素在之后冷冷评价“黑格尔几乎都是错的”。

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能然(able)”概念,突出了人的实践意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本身的实践意义可以成为连接实然和应然的桥梁。他进而得出了一个宇宙规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矛盾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通过自我否定自我革命,事物就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螺旋式上升。

他没有否定价值判断,他只是跳过了价值判断,并在实际上虚无掉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既然有了宇宙真理,那么长远来看人们可以为所欲为,还要什么价值判断呢?

工具理性狂热就此萌发。

黑格尔的理论本意是一次反形而上学的创新。

形而上学,就是主张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通过控制变量,找到问题的本质。它是之前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际上也一直是寻求本质的方法。它帮助人们在繁华现象界去伪存真。形而上学并非不知道世界是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的。只是这样的理解,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对于具体事物而言,矛盾也过于抽象。没有数学工具对于本质的揭示,停留于语言的观念上的对立统一,根本不可靠。

实际上,没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没有具体定义分类,也没有办法使用数学工具对客观实在进行最为本质的公式化具象化。理性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媒介。

哲学如果不能转化为数学公式,就仍然没有摆脱非本质的特性。

难怪维特根斯坦会这样理解哲学“哲学不是构建高楼大厦(黑格尔就建立了一座高楼大厦),而是收拾屋子”。

难怪几千年来,哲学家似乎在辩论,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最后谁也无法说服谁。但谁都有他的可取之处。

除了外部控制,精神领域的非本质特性实际上也是自由这一直觉的来源之一。

虽然不雅,但是屎上雕花,是哲思的最佳形容。如果我们的人生不通过实践和思考,自己去定义这坨屎是什么样的花,要么我们接受这坨热腾腾的屎的原样陷入虚无的痛苦。或者欣然接受别人给你拉的一坨屎。

因果律表达的其实也就是逻辑的思维方式。数学函数就是对其的最本质刻画:自变量通过映射变为因变量。人们只有得到了数学工具,才算掌握了实际意义上的规律。而且还要清醒:这个规律只是相对真理。

所以就让决定论观点,停留于数学公式层面吧。这种看似保守的观念,在实际效果上其实是给予了自由最大的尊重。它也许是我们文明从利维坦的废墟上重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