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 vs 唯物的分类的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唯心主义里最著名的论断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利维坦之所以热衷于强调唯心和唯物的分野,目的并不单纯。这个分类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唯心荒谬到违反直觉,从而感受到唯物的伟光正。于是顺理成章地,利维坦就是伟光正的代表。
物质决定意识 还是 意识决定物质。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玄学语言。”决定”这个动词,抽象得和“搞”字一样,让人茫然。却很容易得到特定群体的认同—尤其是利维坦的基本盘,那些分不清国家 民族和个体区别的抽象群体。
于是依赖于意识存在的概念被全盘虚无了。这种情况下,精神世界的贫瘠和荒芜难以避免–人变得和工具没有区别。
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围困在,唯心-唯物的二选一的陷阱里。而是去思考实际上 复杂得多的现实:
物质和意识之间有相互影响,但二者并非处于一个决定论式的关系之内。正如前文所言,意识出现在物质之后,是生物体和信息协同进化的产物。物质是实在的,意识则属于理念的 观念的。我们的疑惑明明应该是,意识感受到的东西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 这样的命题。而不是无中生有地去思考谁可以决定谁这样的命题。
语言不会欺骗你 语言的边界是意识的边界 也就是世界的边界。这里的“世界”包含了实在的世界,推理的世界,过去的世界,幻想的世界。它不仅是神圣时间轴,也包含了因不同选择诞生的多元宇宙。意识因此具有“派生性”,它并不仅仅反映实在。
意识的派生性正是之前所说的人类的超越性的来源。
比如:人是目的论的生物,目的就是一种超越。它永远存在于未来之中。
比如:人是自由意志的生物,他们总是抗拒着某种固有的 成见式的决定论思维(取决于其对世界的看法)。这是人们对于现实的超越。
信息-意识-语言的映射关系里,因为文明的进步—信息在变多,感受在变多,意识和语言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反过头来,意识的丰富,又促进我们用更多样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