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成长和逻辑自洽逻辑被定义出来之前,意识由经验塑造,是全然的观念产物。
也就是我们之前为了区别于理性,定义的知性。观念的特点就是起先是没有本质的,是自由(无取向),且无意义的。
但可以通过意识在观念中塑造结构的。被塑造的观念就是意识形态。
在意识初步形成之前,0-2岁的记忆空白期,对应了观念无本质的初始形态。
这里其实就和让保罗萨特的空杯人生论不谋而合了。
观念最初就是一个空杯,缺乏本质。杯子的形状和大小是意识的本我或本能(不同个体杯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样,由基因表达)。
倒入杯中的就是经验。塑造了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必然也因本我的不同具有先天差异,也因为经验的多寡而出现后天差异。
超我是对自我意识性质的再次塑造,来源于自由意志。在这个阶段,自由意志让人们产生了一次“超越差异”。它是非决定论的,但也不宜用随机去理解(普朗克常数 能量最低原理的制约),它是根据自我意识这一观念的模型结构,进行的一次“涌现”(自发秩序)。
既然自由意志是一种的自发秩序。自发秩序就意味着它来源于一个非决定论的体系,或人类无法用理性理解或预测的体系。对于人而言,应对这些由意识派生的非决定论体系,我们只能依据理念:求真和求美(良知)。自由意志实际上指代的是因遵循良知而产生的意愿和行为。
权力会试图通过影响我们经验,消除后天差异,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无法影响差异的先天来源—-本我。
猜测:复杂体系的自发秩序,可能都是非决定论的。他们运行的依据可能都是一类理念、原理而非决定论领域的具体命题。是随着状态而突变的。复杂体系本身具有无序向有序的突变,伴随着系统自由度的降低,只有当自由度降低到能被理性察觉的时候,体系才能逻辑化,必然化和本质化。
所谓本质的,就是可以逻辑化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范畴;它是必然的领域。是存在的领域。是意义的领域。
非本质,就是只能语言表述,甚至语言都无法表述,无法被意识理解感知的,不可预测的范畴,不可知论的范畴,谓之复杂。它是自由的领域。是虚无的领域。
所以你们说人生有意义么?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意识被意识感知到的结果。所以你需要先了解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个自我意识派生出的结构,和原自我意识是融洽而毫无冲突的。称之为观念(玄学)自洽。逻辑诞生之后,自我意识仍然有派生行为和自洽表现,定义为逻辑自洽。
古代中国说的悟道就是这种感受。自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持续的心理愉悦感,并伴随着一种决断力 判断力的增强,人格会变得极为温和,转为”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