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客体看到的道德,往往以规则形式呈现。
做为主体实践的道德,则是一种审美取向。在价值判断里表现为对的 好的 善的 令人愉悦的。
对于道德本身而言,主体审美取向是主动的,原发的;它对于客体的价值则是被动的、派生的。
———————
类似的主体和客体观察视角的差异体现在人们对孤独的理解上。
站在客体观察视角,就会觉得这样的描述是没问题的:孤独是对社交孤立的一种复杂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孤独通常包括对于与他人缺乏联系或沟通,或是将来可能会与他人失去联系或沟通的焦虑感。
但实际上,孤独有时候是一种主动选择,甚至会成为一种伴随着痛苦的享受。根本就和社交没关系—社交无法缓解孤独感。
站在主体的角度理解孤独:一旦人们察觉到自我意识的存在,潜意识里就会把身边的人当作NPC—-这时孤独感就来了。
电影中常见的关于孤独的镜头语言,就是”照着镜子,若有所思”。
更合适的理解是,孤独感是意识观察自我意识而产生的一种超然于世外的情绪。
艺术家 哲学家们常常需要和自我意识对话。对于他们而言,孤独虽然可能会带来抑郁,但又带了不凡的灵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