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世界—求导和积分是固有的思维结构

前文中,函数被我们划分为抽象和具象之分。前者是语言形式,后者是数学形式。可以认为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具有准确和可预测的特点。

对世界的函数化和逻辑化过程发生在思考过程中。人类思维的最大本能就是解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追寻因果律。因果律的本质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因变量因自变量变化的具体过程,用函数描述。除此之外,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规律实际上提供的就是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在我们的哲学模型里,一切客观存在在意识里的投影都认为是可以用某种函数(抽象或具象)表达的。规律的实质就是一种思维求导的结果。

人们通过运用规律,达成各种目的,不断发明着新技术,这些活动对应着人类的积分思维。

由于人的感官和经验知识是有限的(所以科学技术是一个漫长的无尽头的发展过程),对于存在本体的感知可以被认为是有着天然缺陷的。因变量的范畴和变化我们观察地未必准确。自变量的数量和相互关系我们也很难被穷尽—-以致于在很多学科在研究中需要使用理想状态的模型去控制自变量的数量和变化范围。

同时对于同一客观存在,不同的人基于经验、知识和思维习惯有着不同的理解,掌握的变量、构建的模型也并不一致。模型和自变量可以随着认识的进展优化,可是这些现象世界里的东西,永远不等同于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存在。

可以这样认为,逻辑(函数)必然是对客观存(理念世界)在的扭曲。人对客观存在的所有观点,可以完善,但永远无法完备。所谓的“规律”必然也只是逻辑(函数)的偏导数。

进一步发散,即使是具象的数学表达式,也分为可导的函数,和不可导的函数。这一事实暗示的是,规律并非普遍存在。对于一些现象,我们只能观察现象的发生,却没有控制能力。

大概只有全知全能的神,才可以掌握客观存在的所有变量,进而求得客观存在的全导数。控制一切,预测一切。

人类即使缺乏科学知识,也一直在尝试着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逻辑思维、导数思维、积分思维属于现象世界,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特征。导数思维对应着科学,积分思维对应着技术。

希腊人发明了逻辑的形式,也可以说是逻辑被定义出来了。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的形式,严格来说也是微积分被定义出来了。这些理性范畴的运算能力,是人类思维的天性罢了。

牟其中把中国文化上的落后归咎于缺乏逻辑。而我觉得,所谓的逻辑—人类思考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思维本能。中国文化的问题,绝不是缺乏逻辑工具导致的。

基本的世界观,已经描述完毕了。你应该会有这样的印象,人们通过分辨客观存在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函数或逻辑的完成对因果律的解构,从而获得客观存在导数,并以一种积分思维进行发明创造,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这种创新,对于人类而言就是一种进化。

柏拉图说现象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之所以说是模仿,是因为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解构很不精确:(1)理论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近似,控制了自变量的数量和范围;(2)自变量的数量通常不完备;(3)数学逻辑之外的演绎是不严密的,常常是一种表象。需要不断证伪;(4)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