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对于真理的探索,人类永远是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之中。

有人摸到了尾巴,说大象像绳子;有人摸到了耳朵,说大象像扇子。有人摸到了肚子,说大象像一面墙。有人摸到了鼻子,说大象像一根棍子。有人摸到象牙,说大象硬而尖锐。彼此之间,争执数百年,直到出现一个跨时代的天才,站出来说,大家说的都没错,大象是由这些部位组成的。即使如此,人们会进一步疑问:这样的大象是什么颜色?它的身体构造是怎样的?关于大象,我们究竟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依赖着有限的感觉器官、经验和有限的工具,在有限的生命里,盲人们却想知道关于大象一切,这看起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一直有这样的体会,哲学家们几千年来,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客观存在。在他们的理论中,真理是理念世界,是物自体,是绝对精神,是因果链的源头。真理本身即是客观存在,又是客观存在的属性。代表着这世界本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由于前叙的人类的天然缺陷,用属于意识的逻辑去结构化客观存在的过程,必然也是歪曲真理的过程。

所以我们总结出真理的基本属性:一、客观存在;二、不可全知。

绝对真理是认知的极限。如果我们把客观存在的集合和其属性,定义为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可以给出相对真理的概念:存在于人类意识中,一定的认知水平下,人们得到的逻辑自洽,无法被证伪的认知,就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才是真理的本义,相对真理是派生出的,存在于意识中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模仿。

虽然绝对真理是不可全知的,人们的认知也存在天然的缺陷,但相对真理对于绝对真理的模仿仍然存在积极意义。在探索真理的慢慢长路中,一定认知范围内的逻辑自洽,即使是得到的关于客观存在的偏导数,相对真理也是可以被利用去达成人们的某种目的的。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的目的和愿望不断实现的过程,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相对真理对客观存在的绝对真理不断逼近的过程。

严格来说,实践只是检验认知是否能达成目的的标准。是认知对于客观存在的进行分析后得到的模型、函数、逻辑和导数。如果他们逻辑自洽,则可以认为他们共同构成了相对真理。可以用于指导人们达成某个目的。显然,相对真理仍然有完善的空间。

最后记住这一点,人类可以达成目的,得到相对真理,却无法掌握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