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英语:faith,源自拉丁语 fides 和古法语 feid[1]),是对人事物或概念的坚定信念或信任。[2] 在宗教背景下,或可将信仰定义为“对超自然(包括神祇)或宗教教义等的坚定信念”。[3] 信仰可以是某种思想体系或政治观。比如, 儒家思想, 共产主义信仰等。”
我无法认同当下对于信仰的理解。过于庸俗了。传统的词源上的考据,只能描述现象和历史变迁,并不代表,我们能离开对自我意识的了解,领悟到信仰的真实内涵。观念上的绝大多数概念,都有其意识层面的本质。
词源上的考据或者释经化的解读,实际上是神学思维对于理性的模仿,没有自我的加持,脱离对于自我意识的考量,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信仰的真正来源。
一种思想体系或者一种宗教与自我非本质特征是相冲突的,归根结底都是对自我及自由意志的禁锢。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特定理解方式而已,局限性明显。
能成为信仰的,必然是超验的 无限的,属于积极虚无的范畴。这种虚无感,会带来敬畏之心,让人谦卑,不敢随意放纵。
能成为信仰的,必然是个性化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差异基础之上的存在的概念。
文明社会,信仰应与自由具有高度的和谐。既然人们只能掌握相对真理,时刻需要突破现有经验和认知,保持一个开放态度。
信仰也不应与”普遍怀疑”有冲突——蒙昧时代,信仰里的信,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是精神控制的表现。这些来自历史的局限,掩盖了信仰的本质。
如果我们锚定以下认识:信仰决定自由意志。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仰,信仰并非是一种确定性的信任或信念。
它来自意识的派生性,表现为个体的终极(最高)追求,并在宏观上引导着文明的发展方向。它服从于能量最低原理,并受限于普朗克常数,成为本能层面的,自发产生的,人类进化的动因。对应于观念和理性的意识二元结构,信仰就是“求美和求真”。
推动历史变革的那些品质,个人主义 英雄主义 理想主义都来自信仰的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