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积极虚无的哲学概念,就是“超验”。
恰好,尼采也提到过 积极虚无主义和消极虚无主义,尼采侧重于价值观的重建和个性化。
说到底,这样的看法,也是哲学上对于无限的感知,因此尼采对现存的 确定的价值观牢笼—上帝进行了全盘否定。
同时尼采还反对理性,反对本质,厌恶决定论—他们的代表日神精神,提倡非理性的 自由的 直觉的 热情的酒神精神。显然他也对于超验的积极虚无着迷。
形而上学是理性的起点,无意外地受到了尼采的反对。从尼采开始,哲学不再以略显枯燥的形而上学的形式出现了。
其实哲学家们关注的东西从古到今变化都不大。只是表述不一样而已。价值和观念在喧嚣中,缓缓更新。无非就是解读以下范畴:
意识派生的–实在的,观念的-理性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自由的-必然的,非决定论的-决定论的,复杂的(混沌)-简单的。
它们既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属性,也在意识中得到了反映。
我能确定的是,价值观(观念)甚至比理性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是自由意志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