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虚无

意识以语言为标志诞生之后,人开始了社会化进程。具备了推理能力。但仍然无法理解世界。那时,直接感受之外的世界,对于人而言就是虚无,并不区分积极还是消极。

彼时,理性尚未出现。出于对于安全感的追求,知性系统构筑了一套玄学叙事尝试解释这个世界。这就是宗教。

宗教就是意识对于积极虚无的原始的、抽象的理解。那时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有限,以致于宗教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超验的幻想。即使到了现代,宗教仍然贪婪地解释着意识主导的唯心领域和客观实在决定的唯物领域。这样抽象地理解世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唯心领域没有本质,不可知论属性。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看法,并因此有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它只能以语言表达的。

唯心领域的追求,可以抽象为美。

唯物领域有本质,但无法穷尽,具有决定论属性。理性是唯物界的探索工具。形而上学,分离变量是必要的分析步骤。

最终,它是以逻辑形式表达的。具备预测功能。唯物领域的追求,可以抽象为真。

他们是终极虚无的方向,也是文明的归宿和进化的方向。

求真和求美,就是文明的信仰。也是自由意志的指南。在概念上,它们属于积极虚无的范畴,不应予以草率定义。

宗教并不等同于信仰。

1、宗教对于世界的解释经不起理性的推敲。信仰则因为积极虚无的属性,其内涵会一直处于丰富之中,是一个开放体系。

2、宗教对于积极虚无的解释,庸俗化了无穷。导致了无限变为有限的坍塌,会禁锢思想,妨碍了自由,并产生了奴役。信仰则激发着人们的自由意志,去探索新的可能。

3、宗教属于群体,由释经权实施精神控制。信仰则属于个体,自由意志都会经由人生,对于美和真,做出自己的诠释。

4、宗教在很长时间内是信仰的载体。但信仰并非必须依赖于宗教存在。文明离不开信仰。宗教多元化则是人们对所有的宗教打出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