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语言没有本质,且没有严密演绎,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种说法更“对”?
1 价值观上匹配。最起码,你不能双标。否则你永远是对的。
2 不要背离人性。比如海瑞这样的 还有一个日记记录自己做的好事的全民偶像。
3 定义严密因为意识有实在和派生的区分,导致我们以定义为基础的分类至少是二元的。比如善(选择不做)-恶(选择做)。将来-现实。心灵-身体。这似乎是逻辑之外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
哲学并非完全依靠因为所以的论证过程,一旦进行论证就必然陷入争论。
某种程度上看,建立在定义基础上的概念之间严密运行运行才是自洽的关键。这种思维本质是数学里的集合运算。
形而上学是必须的形式–产出概念之间运行的严丝合缝才是完美的体系。
亲自读一下“北大才子”刘军宁写的东西。你按照这个标准去判别,就很难把他的文章和理性或者文明扯上关系。
———————–
辩证法不能用于哲思。他有可能在复杂体系里得到一点发挥。用于定性判断。
形而上学包括集合运算。
集合运算有数理逻辑的本质。运算过程属于本质层面的范畴。
那么运算过程之外,定义和分类的过程,就是观念相关的、主观的过程。没有本质可言。 定义上如果闭合 完备,则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