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派生性,让一切的分类都至少是二元的。最基础的哲学分类,就是存在和虚无。
人类是以因果关系的模式追求意义的生物,存在是最先被感知到的意义范畴。
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划分,存在可以分为意识派生的,根植于人类欲望的唯心范畴,以及人类意识之外客观实在决定的唯物范畴。
当人们无法感知意义的时候,虚无被共轭地直觉到了。相对于存在,虚无是意识派生出来的一种“存在”状态。无法感知的原因,却有两种。
不在场时的空无,是一种消极的虚无。这就是哲学上的零。定义为消极虚无。它是真实意义上的无意义。或者说它是意义的原点。宇宙热寂是一种消极虚无,一切灰飞烟灭。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死亡是一种消极虚无,是意义的原点。那么对应的,生命必然是相对于这个原点而共轭出意义。人对于消极虚无的恐惧是一切的恐惧之源,并因此而追求意义和支配能力,以逃离消极虚无。宗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理性其实最终也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当体验到的存在,变量繁多以至找不到头绪,个体暂时无法使用因果关系去理解时,意义也是不显现的,人们因此产生另外一种虚无感。不同于消极虚无带给人的绝望,这种情况下伴随虚无感产生的有神秘感 好奇心和审美情绪。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定义为积极虚无。它其实是哲学上的无穷或极限。
n/∞=0,任何存在在无穷面前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故而会体现虚无的错觉。这种积极虚无是真实存在的。而人类对于这类神秘的 不可知的 神圣的 玄学的存在,抱有探索欲。
当人们感慨生命无意义时,要么他真的如道家一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0),让生命提前终结;要么是在以一种虚无主义的姿态正积极追寻生命的不可消解的意义(∞)。
绝对精神、上帝、绝对真理、善、美也在无穷范畴之内。这些概念显著的特征是,你明明可以藉由想象力和求知欲觉察到他们的存在,却无法用语言明确它们有什么定义。只能抽象阐述,且必然有争议。
正是这些积极虚无的存在,让人们有了谦卑的必要 ,并且产生了对于真理和美的无限追求。积极虚无是凌驾于”存在”之上的神圣范畴。它本身就有永恒之意。它孕育在意识的派生之中,引导着自由意志推动历史发展。
———————
意义从0到无穷,从消极虚无走向积极虚无,让文明成为一个矢量,具有方向性。
这也就是自由意志弱决定论属性的缘由。自由意志必然是受到这种规律制约的,我们的自由必然是有限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全然地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