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式思考

这些从书本里找哲学的专家们,最后得到了一种诡异的翻译体句式的生搬硬套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学院派,不如说是cult气息明显。

由于专家们拥有的释经权,故作高深,更方便自己pua,把精神控制的可能性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如果真的想解释什么,哲学完全可以好好说话。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都很通俗易懂。

那些绝对信任书本的人,本质上是对于自己缺乏审慎,会成为极端分子,那就更可怕了。

从股票到哲学

前几年上班就专注盯盘,研究超短。因为在一个股票群亲眼看见包工头半年时间从20万做到200万。我知道这绝对不是运气。

直到两年半后我弄懂了原理,发现炒股养家的心法和涅槃重生的留言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其实只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述而已。

识别情绪,鉴定强度,就是超短的精髓。大神们都深谙此道,只是采取不同的交易策略而已。

后来读到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又读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式说。了

解到人工智能也是利用图像而不是语言,在进行训练和学习。

如果你认真思考过人的意识,你绝对不会认为他们所描述的是多个所指。

如果有学者花一辈子解读黑格尔和康德(如邓晓芒,释经的和尚),或者热衷于哲学理论发现(如王东岳,以抽象解释抽象的神棍)。我觉得他们的观点也就无足重轻了。

如果中国哲学有什么真正任务,那就是用中文解析身边的抽象概念。尤其是需要解答自我 自由 真理和正义。

D的意志。在当下不受欢迎,却不可阻挡。

你带不走梦的灵感

致幻状态 梦境 深入思考也许共用了大脑中的某个受到副交感神经控制的部分。

在这三个状态中,人们都面临一个联想的短路状态,思维密度极高。

高强度的联想容易产生灵感。

一旦人们从这种状态中清醒,思维密度降低,刚刚还在梦中奔跑的灵感,会和受惊吓的兔子一样,消失在潜意识的灌木里。留下一个若隐若现的惆怅。

创造力的来源就是灵感。它根植于经验,它们是意识这个复杂体系里涌现出的新结构。灵感一旦涌现,被意识捕捉,灵感就变成创造力,从潜意识浮现进入意识。

这就是顿悟的感觉。创造力的涌现的确实很像上帝的恩赐。它是思维里的自发秩序,不可设计。

领悟所指 才是阅读哲学的精髓

黑格尔认为,如果你学习哲学,要么你是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要么你研究的就不是哲学。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攻击斯宾诺莎,他认为弱化了上帝的神格,实属泛神论。

斯宾诺莎究竟说了什么?

他定义了自然神论。他尝试理解真理,绝对真理与上帝在同一位格。世界是决定论的世界,因果律是普遍的。逻辑的本质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他们未必有最简洁的数学形式。同时,客观存在或者说绝对真理是不可知的—人们只能掌握相对真理,达成目的。

物自体概念暗示了这一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带着天生的偏见。

理解了真理的这种映射结构,就很容易理解宽容和勇气的来源。

宽容,是因为有一个至高上帝,绝对真理的存在,人类因此有了谦卑感,于是不敢随意评价他人,控制他人。

勇气,和良知 道德有关。他是一种决断,是对恐惧本能的一种克制。

即使我们无法掌握因果律,让事态随我们的心意,我们仍然应该凭借善意的本能,良知或道德行事。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的结果是符合上帝的旨意或自然规律的。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想表达的内容之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除了强调道德之外,还有自我实现之意。)

阅读哲学需要的是领悟所指,辨别能指。而不要逐字逐句去阅读。舍本逐末不说,还容易走火入魔,成为一个的教条主义者或神棍。

当一些学院派们研究金刚经、道家,搞缘起性空的玄学时,就知道他们根本无法用理性逻辑自洽。如果学术是为了在儒释道中或某个权威论述找到头绪,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研究神学。

哲学来源于自我,并在自我克制中成型。他以定义为主要手段,构筑模型,是对于自我认知的结构化表达。

关于勇气

人是活在目的之中 追逐价值的。价值可长可短。勇气是舍弃短期价值,追求长期价值的决断。这是理性的勇气。

维特根斯坦提到自己参加一战,是一种宗教体验。是的,面对未知的未来,并非总是要做出价值判断才有所决断。仅仅凭借直觉和良知,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相信命运,并坦然面对命运的波折。这是对命运的信赖。这是勇气的另外一种诠释。非理性的勇气。

一个民族缺乏勇气,往往是因为既匮乏认识,也缺乏信仰,只能被囚禁于短期价值和历史轮回之中。因为短期价值未必与长期价值一致,导致的后果往往是长期价值的丧失。也间接丧失了对于其他可能性的探索。

自我表达的路径问题

是的,你很敏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是葬花的黛玉。你感受到了一个过分强烈的自我。

可是这种过分的情感多半源于内部的逻辑不自洽。或者你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

路径一:要么你找到合适甚至独特的表达方式,捕捉这种情绪,排遣它,得到快感。冒着精神分裂的风险,成为一个不世出的艺术家。

路径二:要么你真诚面对自己和世界,保持虚无主义的态度,认识到那些存在对于你而言有真正的意义,从而消解掉虚幻的情绪问题,走向逻辑自洽。并因此成为一个哲学家。

路径三: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向外寻求答案,在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的叙事中,选择模仿他人欲望,并忽略自己独特的感受,热衷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荒诞生存竞争,成为一具提现木偶。到头来,选择了放弃自我。美其名曰为适应环境。

我确定的是选择自我的人越多,我们的世界会更好。所以路径一和二是符合理性勇气判据的选择–追求的是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