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追逐自由意志

追求纯粹的快乐即可。

这种纯粹的快乐出现在自我实现中,被马斯洛提出过。具体来说,

求真和求美。这也就是自由意志对神圣意志的追求。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是持久的 充实的。你全情投入而且永远不会落空。

因为绝对的真和美是不可及的,对求真和求美的追寻中,实际上你就放弃了一切短期目的,没有丢失目标的恐惧,全情投入,整个人生都会充满快感。换句话说,你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并不断收获命运给予的惊喜。

一切实在的目的不过是决定论的产物或伪装成决定论的产物,都是短期的目标。世俗欲望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在实在的目的之中,人要么得到成功后的空虚,要么得到失败的痛苦,甚至陷入绝望。在世俗欲望中,你永远要面对的是叔本华的欲望钟摆。痛苦和快乐的轮回。这种钟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上瘾的pua机制。

爱和爱欲

爱源自审美,是一种自由意志。它对美的守护和奉献意愿,没有任何先决条件。除了柏拉图之恋的设想,这种爱还成为骑士精神的一部分。

爱欲才会设定先决条件 讲求回报无所保留的爱。

如果自由意志的爱被客体要求出来,客体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于是来自主体的自由意志,也就不存在了。爱就会消失。

讨论自由意志,实际上讨论的是快乐问题,而不是欲望问题。自由意志显现时,被克制的欲望是个性化而差异化的。并不需要一概而论。重点是纯粹的快乐。

自我意识的成长和逻辑自洽

自我意识的成长和逻辑自洽逻辑被定义出来之前,意识由经验塑造,是全然的观念产物。

也就是我们之前为了区别于理性,定义的知性。观念的特点就是起先是没有本质的,是自由(无取向),且无意义的。

但可以通过意识在观念中塑造结构的。被塑造的观念就是意识形态。

在意识初步形成之前,0-2岁的记忆空白期,对应了观念无本质的初始形态。

这里其实就和让保罗萨特的空杯人生论不谋而合了。

观念最初就是一个空杯,缺乏本质。杯子的形状和大小是意识的本我或本能(不同个体杯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样,由基因表达)。

倒入杯中的就是经验。塑造了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必然也因本我的不同具有先天差异,也因为经验的多寡而出现后天差异。

超我是对自我意识性质的再次塑造,来源于自由意志。在这个阶段,自由意志让人们产生了一次“超越差异”。它是非决定论的,但也不宜用随机去理解(普朗克常数 能量最低原理的制约),它是根据自我意识这一观念的模型结构,进行的一次“涌现”(自发秩序)。

既然自由意志是一种的自发秩序。自发秩序就意味着它来源于一个非决定论的体系,或人类无法用理性理解或预测的体系。对于人而言,应对这些由意识派生的非决定论体系,我们只能依据理念:求真和求美(良知)。自由意志实际上指代的是因遵循良知而产生的意愿和行为。

权力会试图通过影响我们经验,消除后天差异,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无法影响差异的先天来源—-本我。

猜测:复杂体系的自发秩序,可能都是非决定论的。他们运行的依据可能都是一类理念、原理而非决定论领域的具体命题。是随着状态而突变的。复杂体系本身具有无序向有序的突变,伴随着系统自由度的降低,只有当自由度降低到能被理性察觉的时候,体系才能逻辑化,必然化和本质化。

所谓本质的,就是可以逻辑化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范畴;它是必然的领域。是存在的领域。是意义的领域。

非本质,就是只能语言表述,甚至语言都无法表述,无法被意识理解感知的,不可预测的范畴,不可知论的范畴,谓之复杂。它是自由的领域。是虚无的领域。

所以你们说人生有意义么?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意识被意识感知到的结果。所以你需要先了解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个自我意识派生出的结构,和原自我意识是融洽而毫无冲突的。称之为观念(玄学)自洽。逻辑诞生之后,自我意识仍然有派生行为和自洽表现,定义为逻辑自洽。

古代中国说的悟道就是这种感受。自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持续的心理愉悦感,并伴随着一种决断力 判断力的增强,人格会变得极为温和,转为”仙格”。

自由意志与观念的革命

自由意志与观念的革命观念本身就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又投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文化,实际上都是意识的外在投射物。思考他们,其实也就是在思考自我意识,思考我们自己。

知行合一:就是自我意识中的自由意志,通过实践,改造我们的现有观念,以求真求美为目标,从而致良知。我们对于非决定论的观念的思考,凭借的是智慧,是对于抽象概念的解析,使观念模型化。观念模型化的产物就是一系列理念。最初的理念应该就是宗教宣扬的那些原则,它们实际上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动机来源。

我们对于逻辑的思考,凭借的是聪明,是对于逻辑的推导,从而得到结论性命题,获得了预测性。它并不涉及自由意志的涌现。这个领域的创新只是工作量问题。

作为自发秩序出现的自由意志,永远是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的。它是智慧的产物,是对于观念的革新。观念的革新才是纯粹意义上的创新,他可以通过观念,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影响实在的逻辑结构。

对观念的统一,必然导致对自由意志的抑制,也就是对精英意识的压制。现实结果就是:利维坦的所有”创新”都是工作量上的投入而已。

自由意志的小结

1 观念的存在源自意识对精神的感知(内部感知)。

认知的存在则是意识对实在的感知(外部感知)。感知就是模型化的过程。

2 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它属于意识中的精神,来源于模型化的观念,是意识自我感知的产物,也就是是自我意识。精神原本是没有本质的,意识感知之后,才可以模型化的。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不同观念。差异是其存在的表征。不同的道德观,不同的审美,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人们有了不同的自主选择。最后才有机会表达为自由意志。

3 决定论也是存在的,它属于意识中的逻辑结构,来自理性对客观实在的探索,是相对真理的子集(观念是相对精神的子集?),它是有本质的,有规律的,可以用逻辑表达,并体现了预测性。

4 自由意志促进了理性对决定论的拓展。同时决定论让自由意志产生了深层次的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存在的一种表现,它源自自我意识的领地意识。

5 自由是自我意识的属性。它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差异。

自由意志是自我意识因差异,寻求意义的自主选择,具有对集体意识的超越性。

集中显现在对固有观念的革新之上。是文明进步的真正推动力。

自我的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其实就是人从服从本能-塑造人格-超越自我的旅程。这个超我阶段,才体现自由意志,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高阶目标。

广义的自由是庸俗的权利。狭义的自由,是自由意志,属于一种精英意识。

失眠

很多年的经验了。

只能在旅途中 睡眠才正常。

绿皮火车的卧铺像摇篮 是我的最爱。

车轮和铁轨的撞击的白噪音 排空了我的所有思绪。从来不规划精确到时间的旅行计划。

也不爱去人多的景点。

半途下车是常有的事。

十分善于浪费时间。

很多情况下 去一个城市就是吃路边摊。最爱水城羊肉粉和折耳根。

「在路上」被我翻了很多遍。

没有什么热泪盈眶的共情。

只是喜欢那种流浪的感觉:

在虚无的氛围里和新的时空遭遇,似乎那样才能听见灵魂的呼吸声。

关于道德的小结

自由原则下的道德

1 道德不应该有所谓的道德律。正如审美的标准不应统一一样。但道德的总体倾向就是崇高的品质。道德是自我塑造过程中形成的规则,根据价值观不同,有差异性。

2 道德源自审美,人们根据对于美的感受,塑造自我,从而需要道德,对自己的本能加以克制。最终满足的是自己的审美体验。

3 人们有不道德的自由。但介于道德的自发秩序属性,一个社会越自由,自我实现的追求越多,追求道德的人也就越多。

4 道德可能有利他属性,但利他不是目的,只是副产品。

5 道德评价本身是反道德的存在。有社会公认的道德律,实际上是以道德名义实行的道德绑架,比如“孝顺”。常常有人批评他人”自私”,也是一种道德绑架。不违反契约前提下的自私无可厚非。

6 社会可以崇尚道德,但不应规定道德。后者侵犯自由,反而阻碍真实道德的形成。

实际上,确实有道德是被动形成的。比如出于宗教敬畏,产生的道德。

这种有索求的道德,如果索求无法满足,还会保持么?压制本能的 不顺应人性的道德,是真实的道德么?

功利主义认为道德是为了社会共同的利益,立定的契约。

如果没有利益,是否就该毁约?

还有就是利维坦常见的道德绑架有什么道德 公益可言?

出于追求真实的道德的目的,出于对自发秩序的尊重,也许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自由原则下的 顺应人性的道德。

这就是我理解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