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被称为 哲学的感冒。来源就是实在的逻辑上的决定论,对于观念的不可知论的冲突。
左派是倾向于决定论的 右派则倾向于不可知论。
还有观念论-实在论,唯心论-唯物论,自由意志-神圣意志,自由意志-决定论,自由-必然相当多的争论,归根结底都是“道和术”的针锋相对。意识中观念和逻辑的矛盾,经常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对应的投射。
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观念的不可知世界中,找寻到那些隐藏的本质层面的决定论的事物,这些东西多半是根植于本能出现的。
我们越了解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就越融洽。
四六宪法,五权分立,结束暴政,重建共和。
存在主义被称为 哲学的感冒。来源就是实在的逻辑上的决定论,对于观念的不可知论的冲突。
左派是倾向于决定论的 右派则倾向于不可知论。
还有观念论-实在论,唯心论-唯物论,自由意志-神圣意志,自由意志-决定论,自由-必然相当多的争论,归根结底都是“道和术”的针锋相对。意识中观念和逻辑的矛盾,经常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对应的投射。
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观念的不可知世界中,找寻到那些隐藏的本质层面的决定论的事物,这些东西多半是根植于本能出现的。
我们越了解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就越融洽。
极右分子鼓吹自由是来自自我约束和外界规则,显然和自由给人的直观感受相冲突。只是一种混淆认知的叙事罢了。自由显然是不应受外界影响的。
庸俗地理解自由,就会理解为简单的意愿和选择,你就无法区分自由和放纵。
在这里,自由仅仅指的常规的权利。这种自由,应属于广义的自由。
自由应具备超越性。否则无法解释它给我们带来的普遍的 直观的神圣感。是的。一切可以产生神圣感的概念,属于超越性的概念(超我范畴)。那么这种自由,是狭义的自由。也许用“自由意志”表达更为贴切。
自由意志是个体的自发秩序,绝对不受到外界的驱使和限制。它往往伴随着新观念的涌现。由于是自发的,意味着自由意志是不可设计的,也就无法进行预测和约束。也无法被全然模仿。
自由意志产生的模式:出于对美的追求,诞生了超越性的动机,从而有了主动克制欲望或恐惧的选择。道德就是自由意志的浮现。
出于对真理的追求,独立思考,选择了反对旧有观念,建立新观念。创新就是自由意志的浮现。
所以自由意志在特立独行中显现。在离经叛道中显现。在舍身取义中显现。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中显现。
历史中那些偶然出现的,独特的,英雄主义的人格,往往就是自由意志的载体。他们是接近神的凡人。
所有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创新,以理论模型的状态存在。观念本身是不可知的,是没有本质的 灵活的 超验的。理性加持下的模型才给了观念逻辑化的可能。
而逻辑都是特定理论模型规定下的固有因果关系。根本没有创新的空间。它是决定论的 本质的 呆板的 经验的。
这其实解释了利维坦没有创新能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它害怕观念—畏惧命运,畏惧失去权力。因此也就远离了自由意志,远离了创新。
孙子兵法和指鹿为马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囚徒困境。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有两件事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追求心中那个上帝,纯粹说来,只需要追求两个目标:真理和美。纯粹的爱,就是对于美的追求。
这就是为什么creep里唱出了卑微感:在美面前,什么都黯然失色。遇到它的那一刹那,你内心不会索求什么,也不担心受到伤害,只会产生守护之心。
人生,遇到这么一个值得守护的人,如果运气好,遇到一个这样守护自己的人,就算是爱的圆满。他们并不需要是同一个人 也不需要处于同一时空吧。
所以道德的产生动机其实也出来了:源自对美的追求。它是人格自我塑造过程中产生的规则。是一种超越本能的高阶欲望。显然道德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具有差异性。
唯心 vs 唯物的分类的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唯心主义里最著名的论断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利维坦之所以热衷于强调唯心和唯物的分野,目的并不单纯。这个分类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唯心荒谬到违反直觉,从而感受到唯物的伟光正。于是顺理成章地,利维坦就是伟光正的代表。
物质决定意识 还是 意识决定物质。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玄学语言。”决定”这个动词,抽象得和“搞”字一样,让人茫然。却很容易得到特定群体的认同—尤其是利维坦的基本盘,那些分不清国家 民族和个体区别的抽象群体。
于是依赖于意识存在的概念被全盘虚无了。这种情况下,精神世界的贫瘠和荒芜难以避免–人变得和工具没有区别。
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围困在,唯心-唯物的二选一的陷阱里。而是去思考实际上 复杂得多的现实:
物质和意识之间有相互影响,但二者并非处于一个决定论式的关系之内。正如前文所言,意识出现在物质之后,是生物体和信息协同进化的产物。物质是实在的,意识则属于理念的 观念的。我们的疑惑明明应该是,意识感受到的东西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 这样的命题。而不是无中生有地去思考谁可以决定谁这样的命题。
语言不会欺骗你 语言的边界是意识的边界 也就是世界的边界。这里的“世界”包含了实在的世界,推理的世界,过去的世界,幻想的世界。它不仅是神圣时间轴,也包含了因不同选择诞生的多元宇宙。意识因此具有“派生性”,它并不仅仅反映实在。
意识的派生性正是之前所说的人类的超越性的来源。
比如:人是目的论的生物,目的就是一种超越。它永远存在于未来之中。
比如:人是自由意志的生物,他们总是抗拒着某种固有的 成见式的决定论思维(取决于其对世界的看法)。这是人们对于现实的超越。
信息-意识-语言的映射关系里,因为文明的进步—信息在变多,感受在变多,意识和语言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反过头来,意识的丰富,又促进我们用更多样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
1.反馈机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有自发调节的作用。复杂体系中的反馈机制暗示着新结构的涌现。理性里的那个真伪判据,构成了认知里的反馈机制。让文明有了发展动力—求真。同时,你可以推断,这个真伪判据使用了形式逻辑。可以这样认为:理性和文明都是一种进化。
2.信息论中的信息熵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和概率挂钩。
我前述的信息,指的是 感知到的外界事物的属性及相关推断命题。
语言符号,通常会有以下传递方式感知-表达-倾听-书写-阅读-翻译。以上过程全部包含着信息的衰减和扭曲。
3 信息传递的核心工具就是语言符号和逻辑符号。他们对应着意识中的语言和逻辑。(之前的分类是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错误)
4 逻辑包含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传达信息明确,不会丢失。
5 语言符号的传播特点:由于每个人对符号的理解的深度,敏感的属性不一样,即使经过了严密具体地定义,语言符号的能指对于个体而言也还是经常有差异。所以之前强调领悟所指比较重要。
7 ”领悟”意味着功夫在阅读之外的思考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把所指在心中勾勒出来。
意识表达为语言和逻辑。它对应着现象世界的观念和实在。
观念是现象世界里意识的派生出的抽象概念,仅限于人类及社会。比如那些抽象的概念:艺术 道德 精神 法律 真理 正义 政治 历史。它是意识的派生物,生物体和信息协同进化出现的。
观念实际上就是软科学(文科)的研究对象。语言的更新除了来自随机的事件,还多半来自软科学的发展。
实在就是现象世界里原本就有的事物,不仅限于人类社会。往往可以最终逻辑化,具备预测性。实在就是硬科学(理科)的研究对象。
现象世界中,观念和实在之外还有一个人造界,构成了人类发明的一切事物。它代表着人类通过理性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属于实践,是积分思维的产物,而不涉及意识表达和信息传递。学科里对应着工科。
哲学则是一切学科的源头,其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定义及后续的分类,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可能。这一套方法,也是一切学科的研究方式。理论模型为数学的介入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