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个自我对于变量和差异,定然有不同的感知,对于世界也就定然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社会是男权社会,因此所有传统观点都是站在雄性角度去思考的。
女性出于女性独特的视角,对于世界的观察被忽略了。

因此提出女性主义,提倡站在女性的–不同于男性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 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
会让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更加饱满一点。

女性主义本来就是建立在承认到女性的生理差异基础上提出。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女性的独立感知和表达。比如对于婚姻 伦理 社会分工的看法。
她确实可以理解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于利维坦,自我意识的觉醒和right平等问题,是一个共性问题,并没有到有必要区分男性和女性的地步。

但是奴才当久了,看人下菜,欺软怕硬是基本功。极左们可以完全无视权利的普遍缺乏的大前提。也不在乎自我意识是否觉醒。

当女性主义被理解为女权主义之后,对liberty和equality缺乏理解的中国女权追求的似乎是,要比男人更自由 更平等。
她们甚至模仿激进观点,否定女性的生理差异和家庭职责。以使自己在表面上更不像女人,达到平权的目的。完全脱离了女性主义追求女性视角的初衷。

被迫害者心态存在是正常的,可是源头并不在男女对立和父权秩序之上。激起男女对立和底层互害的女权主义,我看现阶段是大可不必。

自由来自对差异的尊重。
女性主义应该是承认女性的生理差异和家庭责任基础上思考的的问题。

我注意到中国式婚姻,女性不需要修改姓氏。
但是他们的娘家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这是否意味着,婚姻和家庭从来没有成为这个文化的核心部分呢?
这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吧。

简单 vs 复杂

忽略掉唯心 唯物这种无聊的一元决定论分类。

其实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两种方式。

一类是简单系统,他们自由度低,变量有限,具有本质,易于量化,可以数学推导,并归纳出规律的系统。演化方向可以预测。身体就是高度结构化的简单体系。

一类就是复杂系统。他们自由度极高,变量繁多,缺乏本质,因果关系复杂,难以量化。演化方向仅能定性判断,难以预测具体演化形式。新的结构会以涌现的方式出现在此类系统中。心灵就属于这类结构很难明确的复杂体系。

简单体系和复杂体系应该不具有明确界限。

仅仅是因为人类认知的分辨率有限导致的观察现象。

————–

关于复杂体系 我自己也还在思考之中。先说这么多。

唯心 vs 唯物(2)

意识具有派生性,基于对于实在的反映之外,还可以记忆、联想和幻想。

意识这部分派生的结构和自我意识本身,就是我们直觉到的“心灵”或者“灵魂”。

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中就提出了心灵这个范畴的独立性,因为我们的直觉只能反映自身的存在,而无关身体的实在性。

基于意识的派生性,人类具备了推导能力,能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对未来有了有限的预测,并且产生了生命的终极追求–信仰。

同时,语言作为意识传达的工具,传递着信息,让人和人链接成社会,并因此演化出人文社科里的一切范畴:哲学 心理 社会 政治 伦理 宗教 历史。它们都有共同的意识属性,来自意识的派生。

人类文明就是是意识的产物。也是宇宙演变 生物进化的一部分。

笼统地认为世界是物质决定的,和世界具有普遍的联系一样,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但要认为世界是意识决定的。似乎又对不可感知和观察的存在,缺乏一个必要的交代。

人只能通过意识去观察实在和心灵。

实在,它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一切存在:河流 山川 太阳 恒星 生物。它们中的一部分是从宇宙最初的复杂体系中结构化出来的独立结构,因此具备本质,可以数学化。它们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或改变。这部分才是唯物的部分。

基于对实在的观察,我们利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数学为工具,学会了应用规律,发明人造物,满足我们的实用目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并推动文明进步。

心灵,包括自我意识以及意识的派生物。也许它有复杂的神经元结构做为物质基础,并由原始的生物本能演化而来。本质是生物与外界信息协同进化产生的一个复杂体系。这就是唯心的范畴。唯心的范畴缺乏本质,无法量化。

唯心唯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人造物。它们基于实在的物质基础,借由人类的意识总结出的规律,被人们发明到这个世界之中。他们既受物质世界规律的限制,由接受着人们观念的改造。

但是考虑到物质世界规律的客观稳定性,以及人类观念的更新和迭代速度,把人造物,归属到唯心范畴,也是合理的。人造物本来也是文明的一部分。没有意识的派生性,人造物也就根本不会出现。

观念的匮乏

既然语言只能提供经验和观念,那么历史车轮的前进的直接动力,其实就是价值观的迭代。

因为价值观提供的价值判断,告诉我们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突破了以往经验。

———————-

经验的牢笼,实际上是价值观的牢笼,而不是因为方法论的匮乏。

经验是什么

经验是什么?

经验仅仅代表“实然” 和“或然”命题。如果没有数学形式,就不是本质—-语言无法构成公理。

数学的严密演绎是基于公理而存在的。

语言没有公理,也就根本没有演绎价值。

如果不是为了数学化,在哲学或社科领域建高楼大厦的想法将是徒劳的。它无法成为预测未来的因果律武器。

哲学更为严肃的目标,就是输出观念和价值—整理我们的思想。因为实然命题,加入价值判断,才会变成应然命题。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论比论证过程重要得多。

据此你也应该知道了为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地理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一切基于经验的决定论观点都只是一种叙事而已。不足为信。

历史在突破经验中前进。在经验中只有轮回。

自由意志的量子力学本质

薛定谔在其科普名著「生命是什么?」之中也讨论过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On Determinism and Free Will)。

提出一个很前沿的猜想,基因突变的量子力学假设。认为基因突变来自量子跃迁。微观领域的不确定性 基因突变和自由意志有着同一本质。

另外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提法:生命的本质是以负熵为食物的结构。

局部的熵减,带来的是复杂体系自由度的降低,结构和功能的“涌现”。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里,以混沌系统的热力学变化,描述了这种非线性结构的涌现。

生命诞生之初,其实就带着一个进化的方向,对抗宇宙的热寂(热力学第二定律),以期永恒。

从这个角度思考文明的转型方向,也许对于信仰和自由有一个新的认知。

人类社会涌现新的结构,前提是需要维持着足够多的差异,保证系统自由度,并借着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自由意志,推动文明的进步。

而求真和求美的本能直觉构成的信仰,就是自由意志诞生的牵引力。

我并不觉得需要完全弄懂其中的因果关系,才去考虑这个信仰和自由的重要性。毕竟我们自己的秩序经验几乎没有推动历史在文明尺度上的任何发展。反倒是丧失了做为人该有的快乐、梦想和松弛感,并耻辱地成为了索多玛的代名词。